寻道者
信奉基督以来,生活中所遇、所见及所想都似乎可以联想到上帝。 思考太多,答案却太少以及那么的不确定...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寻求
十个星期了,这连续的十个星期,我刻意的不入教堂、不去听道、不碰圣经、不阅读属灵书籍、不接触网上所有的宗教课题。很奇怪的,我的心反而平静如水。这是正常的吗?我到底在寻求什么?尝试靠近上帝时,心反而不得安宁?这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我这么想搞不好把自己抬高了,这大概跟上帝拉不上丁点的关系。丑陋的人类挤在一起,不管是怎么样的组织,根本就甭期望会有什么好的事情出来,这其中当然包括教会。心绪的片刻安宁其实是因为暂时没有去接触教会的活动,眼不看为净吧。
人类是群体动物,离开人群也难以活下去,这也是没办法的矛盾。离开人群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选择离开教会总可以吧?难道离开教会就没办法靠近上帝吗?当教会只能给人负面印像的时候,当教会令人生起离开上帝那种心念的时候,我们也该当机立断了吧!唉,这么说真的是有够矛盾的,会可能有那个时候出现吗?现在是那个时候了吗?
教会和上帝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对于教会的不是所常期生出的怨气,久而久之,很自然的就会迁怒于上帝,怪上帝不干涉,不纠正代言上帝的教会。基督徒因为教会的无能而离上帝而去,非基督徒也因为教会的无能而反基督,这样实实在在的例子比比皆是。
和教会隔离一段时间却反而令我把上帝和教会之间的关系看淡了,教会的作为不该影响我从圣经中所了解到的上帝。我很清楚此刻的心如止水可不是一种我所寻求的道,反而可能只是一种由逃避所生出暂时的平静。不过心止如水的好处是,我可以把寻道的心归零,从新再由圣经出发,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做思考。至于教会,唉,再看看吧!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属灵
一位知名布道家所做的布道会,比较起一位普通的牧师或传道人所做的讲座,同样的题目,那一个会让一位基督徒做优先参于的选择?同样的,一场过百万人数参于的布道会,比较起廖廖数十人的讲座,那一个会让一位基督徒在听道的过程里感到更感动,更属灵,更亲近上帝?
如果这个问题是对我提出的,我的答案一定是“同样的感动,同样的属灵”。说实在,这是碍于身为基督徒的身份及面子所做出的答覆。从许多基督徒对于大形布道会或知名布道家趋之若鹜就可看到真正的答案。那我们就必须要问,到底我们在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会令我们觉得知名布道家所讲的道会令我们更感动?那主题不同样是来自圣经吗?难到我们读圣经和看圣经的故事时,就不能得到相同的感动?
虽然对外我们常避重就轻的作回答,但是我们必须要对自己诚实,其实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知名布道家的口才,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名声。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就是那数以万计群众聚集时所必会带有令人血液沸腾的气势及情绪。这也是布道家们非常看重的因素。
不管那些知名布道家是如何的出色,基督徒必须要认清楚的是,上帝的话语在那两三个小时的布道内容里所占可能还不到1%。虽然其他99%的内容都是从这1%引申出来的,但这引申出来的内容却全是讲道者本身的体验及感想,试问这讲道者本身的主观思想有多少巴仙是真理呢?基督徒不是常说人的理性思想不可取吗?
我不是看轻布道会的重要性,那不是我想谈的重点。重点是,当基督徒趋之若鹜的选择去参于这些布道会时(有些还必须要买门票才能参于的),他们真正要从那布道会中得到什么?而他们真正得到的又是什么?
人的感动可是很主观且情绪化的,如果有一天你因一场布道会或一篇属灵文章很感动时,试问自己,那真正令你感动的到底是什么?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愿主快来
有说 A 形流感搞不好会是世界末日的原因。如那是真的话,我倒是希望大水灾能再来一次。比起流感,大水灾肯定让我死的更干脆,因为淹死也就不过那十几分钟。但如果是因染上流感而死,还没染上时,要先担心受怕好一段时间。染上之后,又担心会不小心传染给身边心爱的人。再来又要在深切治疗部门受几天的折磨才在极度的恐惧中离去。比起来,大水灾实在是幸福太多了。
唉,要大审判就干脆一点嘛!搞什么偷偷的来。人本来就没药可救了,干嘛大审判的时间要拖那么久。讲末日要来也已经讲了 N 年了,怎么还不来,到底还在磨蹭什么!?时间拖越久对人类会是好事吗?会因为福音广为流传而让更多人得救吗?这是非常可笑的。实际上,时间拖越久,人的罪孽造得就越多。因为人类所带的罪,除了上帝,是不可能被减少或消除的,不是人类不要,而是不能。
带罪的人类造罪孽是一个必然,否则就不会有 “人类的恶是由罪带出” 之说,难不成罪还会造福人群吗?也因此可想而知,得救的人绝不会更多。这不也相当类似预定论?可怜的是人类还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可怜的下一代也只好别无选择的出来一起受罪。
也许末日真的快要来了吧,看到基督徒们传福音的那种焦急的心,传达上帝的威吓比起传达上帝的爱来的更明显也更急促。没来得及听到福音就离开这世界的人是否能得救,那是隐晦的事,但要是有机会接触福音而不愿意接受的人,就不能得救了。这种观念另我对福音传播的目的有了另一种看法:福音传播的作用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得救,而另一方面更是让更多的人定罪!前面已说了,由于罪延生罪,更多的人得救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传福音让更多的人定罪却是那么的显明呀!
基督徒传福音劝人来信主,其目的真的是想让他人也得救吗?还是说是因为圣经里有提到要传,所以才传?问一问基督徒本身,传福音的过程中他们有遇过义人吗?此处所指的义人不是传福音的基督徒本身所理解的义人,而是圣经中定义的义人,有遇过吗?那听过了福音而成为义人的有吗? 如从没遇过义人,也没见过义人,那基督徒有正真问过自己传福音的意义何在吗?或许传福音就如同哥林多前書九章十六节所说的那样: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愿主快来,让我们停止造罪孽,
愿主快来,让我们停止增加受罪的人数,
愿主快来,让我们不必继续受生老病死之苦,
愿主快来,停止这世界一切不必要的存在。
阿门。
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无知
由于 A 形流感的蔓延速度及造成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大,在这星期的礼拜聚会里,有几个会友包括我开始戴上口罩。然而教会牧师在讲道前的一段话却实在令我感到不可思义。那位牧师说,他经由一位专科医生的资询,说公众场所才是高风险区,而教会并不是一个公众场所,所以会友们不必戴上口罩,以免引起其他会友不必要的恐慌。
我实在不了解这段话的用意何在?是为了让会友们相信病毒不会在教会蔓延吗?是建议那几位戴了口罩的会友脱下口罩以便能让其他会友安心做崇拜吗?
首先,我想我也不必再在此说明何谓公众场所了。教会不是公众场所的说法,不但荒谬,除了用以逃避现实之外,也把会友都视为无知!不可否认的,戴上口罩的确会让旁人不安。但为何疫情会蔓延至如此地步?原因不就正是因为基本的预防都没做好吗?回想疫情刚开始蔓延时,戴上口罩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的说法也出现过无数次,当时不只是政府官员,甚至学校校长老师们也曾要求戴口罩的学生们脱下口罩,并一度造成家长们的抗议。现在许多学校因疫情蔓延而关闭隔离,证明那些政府官员校长老师们的愚味无知。
报上所登的死亡人数少了吗?市面上的口罩都卖到几倍的价钱也已几乎卖到断市了,那基于什么理由牧师会相信在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这流感病毒不会在教会蔓延?难道比起教会的牧师,社会大众包括卫生部长对 A 形流感的认识可都是肤浅的可怜?
教会的会友有一半是上了年龄且可归类为高风险的一群。另外,在主日学 2~5 岁的小孩有十多位,平常鼻涕满脸,伤风咳嗽都在一起玩耍学习。试问教会到底为他们做了怎么样的安全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安全,以让他们可安心做崇拜?现在会友戴上口罩自己做基本的预防措施却被说成会造成他人恐慌,这到底是那门子逻辑?一般会友,尤其是年长的会友,尽管对疫情感到担忧,但听了牧师如此的话,也必不好意思戴上口罩了。这就是牧师对会友们的安全应有的责任吗?
教会常说要爱我们的教友,那这个时候最基本对教友的爱该如何表达?生病的人戴上口罩是要防止本身的病传染他人;没有生病的人戴上口罩是要防止他人无意的把病传染给自己,而自己又无意的把病带回家传染给最亲的人。这可是对身边所爱的人最基本的责任呀!
看到口罩就恐慌了!?荒谬!!无意中得病,又无意的把病传给身边最亲的人,那才叫恐慌!无知本身并没有罪,但本身无知却呼吁别人做出跟他一样无知的危险行为,实在是愚不可及。
牧师不把教会定义为公众场所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主要还是担心教友们不敢到教会做崇拜。因为要真是那样的话,教会的收支平衡就会出现问题了。唉,这难道又是玛门的错吗?为了在教会营造安全的气纷,却反而牺牲了会友们的安全,这不就根本是本末倒置吗?
与其叫教友不戴口罩,不如呼吁教友到教堂前先做好一些卫生的准备。其实教会能做的还有更多,最基本的是提高教友对 A 形流感的意识和戒心。在教堂的入口处提供口罩,洗手液及量体温。这同样的也能应用在主日学上,也正好藉着这机会建立小孩子们的卫生观念。要做更细心也可以,那就定下一个入教堂前的简易程序,并呼吁会友们按照这程序做预防工作,接待人员也能帮忙确认这一步能做得更到位。如能做到这些的话,那肯定比劝教友们不戴口罩更能让教友们安心的在教堂里做崇拜。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人文主义
写博客之前,一直习惯把问题放心里面想,现在把所思考的问题用书写方式来表达时,才发觉本身的思想似乎过于偏向人文主义。尽管自己并不对人文主义存有异义,但过于偏向人文主义的话,我们就会不知不觉的偏重于人,而轻于神。
人文主义一向为基督教所不能接受,因基督教认为,人文主义过于把人举高了,这和神的大道背道而驰,基督教对人文主义的这种认知,从一般的属灵书籍中都可看到。但是,我向来不喜欢偏面之词,那到底人文主义是否真的与神的大道背道而驰呢?
其实,人文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不容易仅以几行字句就能了解。比较简单的解释,就如在維基百科(wikipedia)里找到的﹕
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於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之義。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见人文主義是一种非常正面的生活哲學。然而,“密切的關係”并不就等于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及人道主義可以画上等号。很明显的,把这三种主义混淆是造成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误解的主因。至于其细节,我也没那功力在此细说,但相关资料都可在网上找到。
年前曾看过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所写的一篇文章,其题目是,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从误解走向对话。里面就有提到这种误解的成因。而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对人文主义的辩护尤为令我印像深刻: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上班第一天签署第一道行政命令的同时,发表了一项书面声明,其中有这么几句话:"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的这些承诺……是赋予每一个人的。" "我们共有一个伟大的目标,要为那一天而工作,让每个孩子的诞生都受到欢迎,都受到法律保护" "要建设一种生命的文化,肯定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和生活的每一个时期,都是按上帝的形象被创造为彼此平等的。" 这些话及其表现的《独立宣言》精神,既是十分“基督宗教”的,又是十分“人文主义”的;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基督宗教的信仰,为人文主义的精神提供了某种“终极的辩护”或“神圣的核准”。
特在此分享《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里其中一段句子: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问题
约伯的故事可说是众多圣经故事中的典范。这个对我来说就尤如上帝和撒但之间的游戏故事﹐根据我所参阅的圣经启导本所说的是,苦难本身就是福份,在正直谦卑让 "基督的能力来覆庇" 的人的心里,决没有撒但作工的空间。
虽然故事如此典范,实在也有不少不明白之处:
1. 为何约伯这义人必须受到试探?
2. 上帝和撒但不是对立的关系吗?为何上帝允许撒但对约伯所作的?
3. 在此故事中,上帝赢了,约伯以受身心的折磨荣耀了上帝。但撒但的下场呢?
4. 人类存在的唯一功用就是为了荣耀上帝吗?
5. 这是撒但在挑衅上帝吗?上帝也会受到挑衅吗?
6. 绕了一个大圈,受尽了身心的折磨,义人依然是义人。没见过上帝前,约伯本身就是一个义人。约伯到底是因为上帝而成为义人,或是他本身就是一个义人?若他本就是一个义人,那试探意义何在?
7. 这故事实在指出了上帝和撒但之间的关系匪浅。如果他们的对立面真如此鲜明的话,为何上帝要以人类受罪来向撒但证明他的大能?人类和撒但对于上帝来说那一个才更重要?上帝有必要向撒但证明任何事情吗?
在人类的世界里,拿自己的儿女受苦来证明给敌人看自己的儿女有多爱自己的做法,肯定会被认为疯了。人类有智慧也就因为上帝那一口气嘛,为何对于爱的了解人类会和上帝差十万八千里呢?
选择好人被试探,让旁人就恰如约伯三友那般会误以为这人肯定有事情犯错了,要不然怎会遭到如此折磨。但要是选择坏人做试探的话,以上的游戏却又肯定荣耀不了上帝,所以坏人是不会遭到试探的吧。这也是否解释了为何现在坏人当道,而好人遭殃的现实是那么的合情理?
以撒但对于人类与上帝关系的破坏能力之大而言,上帝要折磨的为何不是撒但呢?把撒但折磨的由坏变好,不是对人类更有启示,更有意义,更能显出上帝的大能,大爱?
约伯三友遭受上帝的责备,因为任何为上帝辩解的努力,都是把自己看得高过上帝,是一种狂傲。这倒是令身为基督徒的我必须深思且引以为鉴的。
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玛门
为何在市面上的圣经、解经书或属灵书籍等价钱会那么贵?如果说因为某些书籍市场不大,不能大量印刷而成本偏高,导致书价较贵,那自然不难理解。但圣经呢?圣经不是世界上印刷数量排第一的书吗?再加上其所用纸张的厚度,其成本应该是所有书籍中最低的才对,但为何还是卖的那么贵?
这书价的问题,让我注意到一个世俗却常存在的问题,就是 "玛门" 的问题。首先,单以到教会听道而言,是不需要付费的。但如果想进一步做灵修对圣经做更深入的了解,解经书及其他灵修书籍是必须工具。如果想更深入一步去弄清楚各神学之间的差异和宗教历史背景,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往往令人望而缺步。
虽然到教堂听道已有圣经提供,并不需要有自己的圣经,但如果没有一本自己的圣经,身为基督徒似乎不够有诚意,也缺乏说服力,何况一周内只靠听那一两次的道也的确不足够。
一本圣经,应该没有什么人会负担不起吧。在于很多人来说,就算价钱双倍也都是小钱,遑论构成问题。但对于在经济上预算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笔其他人不了解,也难以启齒的负担。
此外,教会的各种奉献是另一种负担。奉献绝对是教会重要的收入来源,更是推动教会事工的动力,也是基督徒的责任。不过奉献可是有分类的,除了主日奉献外,感恩奉献、十一奉献、慈惠基金、建堂基金、月捐、年捐等。当然,奉献可以量力而为,可也避免不了的会成为基督徒的负担。
英文有那么一个字 "peer pressure",亦即同侪压力。意指在学校同学之间,在青少年朋友之间,在职场同事之间或社区邻居之间,都会存在着一种同侪所做的而自己不跟随时所出现的压力。这种压力也一样的会出现在教会里的基督徒之间。
寻求了解上帝的话语已不如我所常听到的那样是免费的了。
订阅:
博文 (Atom)